范建生:用文化扶贫增强农民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17-03-06 10:10:00|  来源:bet365日博地址

  在文化小康建设中,恩施各地涌现出不少新亮点、新做法,引起社会关注。比如不久前湖北日报关于《乡村村晚”放歌小康乐》的报道,说的是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举办“乡村村晚”的新闻。“乡村村晚”由农民自导自演,并与旅游挂钩,和游客互动,受到游客青睐为之走红,成为一个文化品牌。不仅富了乡村,也培育了乡村积极向上的新风尚。

  让文化直接“唱戏”,助力精准扶贫,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媒体报道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以刺绣和蜡染传统技能培训助推脱贫的做法,还有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罗岭镇花树凹村借助洛阳三彩“非遗”助推脱贫的经验等,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在新形势下开展扶贫工作拓宽了渠道、提供了借鉴。

  文化是一种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在扶贫路上,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尤为重要。

  扶贫攻坚,美好而艰难,考验着人们的意志。前行,需要文化的滋润,需要理想和信念的引领,从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困难。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先进文化,是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党员干部有了文化自信,才有坚定的扶贫自信,从而铸牢信仰,勇于担当。反过来,农民有了文化的自信,也才有脱贫自信,萌发一种向往,激活智慧和力量,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从而摆脱贫困的束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不脱贫,就算不上是真正的脱贫。消除农村还存在的文化“空壳”危机和文化“贫血”现象,用文化扶贫增强农民文化自信,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文化扶贫,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带来有利的契机。近年来持续持续开展的“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等惠民活动,为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推进扶贫工作,文化总是充满活力的话题,扶贫路上需要有文化的助力,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实践证明,“文化+扶贫”可以实现互利双赢。农民脱贫增收了,文化才能活起来,文化活起来了,农民干劲更足了。“乡村村晚”的新闻,说的就是这个朴实的道理。

  传统村落,历史文物、民俗、非遗等,都是文化扶贫的可依持的资源,是文化小康建设的生态基础。但文化扶贫,也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防止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做到科学规划,立足实际,着眼未来,把“富脑袋”和“富口袋”同步推进,让文化扶贫真正惠及民生。

  文化扶贫,改变了农村的精神面貌,增强了乡村的文化底蕴,提升了农民文化素养。农民有了这种文化自信,就会转化成一种奋发图强、脱贫致富的力量,让乡村更美丽,让生活更美好。

(编审:滕义 责任编辑:程玲)

42c99f123b87c90222d69cb5eb359212